(综述:刘鹏帅;摄影:甘沛泉)
2019年4月1日上午10:00,西南大学8188cc威尼斯特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8188cc威尼斯特色博士生导师李方元教授,在华师科学会堂301会议室与威尼斯官网师生共同举行了读书会。来自威尼斯官网音乐学系、钢琴系、声乐系、舞蹈系等5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本次读书会由康瑞军副院长主持。
1、文章导读
李方元教授提到,本篇文章虽然不是出自音乐学领域,但是谈论到了人类从事音乐活动中“神圣性”的存在。作为特殊的认知对象,“神圣性”研究上面临着脱离音乐形式后话语的缺失等问题,这点不同于“思想史”可以借助于文字外壳的表现,是更为直观的研究对象。所以,选文以“空间性”为“神圣性”的载体,将“神圣性”物质化,为音乐研究中“神圣性”怎么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2、读后理解
本次读书会中,较多同学围绕“空间性”的问题和李方元教授展开了讨论,例如,作者将“空间性”作为“神圣性”的表达载体,在表达上有着怎样的意义?李老师解释道:“此处‘空间’属于社会概念,区别于‘场所’的物理概念,于功能性上来说,‘空间’集合了人的活动,是社会功能的体现,相较于‘场所’所发挥的物质层面的意义,空间的内涵显然是更为丰富的。”也即,“神圣性”的“空间”载体,是集合了有意义的人的活动的,“空间”是有意义的“空间”,这是与“场所”的重要区别。”
研二同学龚雅琪提问:“如上所说,如果类似于庙宇等场所其社会功能意义已经丧失,不在进行祭拜活动,场所依然存在,其“空间性”的意义是否已经发生转移?”对此,李方元教授表示了肯定,并且再次强调“‘空间’是有意义的,‘空间’社会功能意义的丧失,‘空间性’亦随之消亡”。
3、对音乐研究的引申
通过讲解及师生交流,李方元教授对文章进行了提炼,认为作者对“神圣空间性”的研究,在音乐领域同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帮我们关注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其次,认为精神的来源可能有物质的存在基础;最后,探讨了物质到底如何与精神产生联系。李方元教授认为,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将来音乐学研究中新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4、读书会总结
读书会结束之际,康瑞军教授进行了简短总结,认为该文的结论部分虽然笔墨不多,但却短小精悍、令人深思与感动。尤其结语中作者写道:“用这个概念来建构一个充满意义与感觉的地方……让庄民有根植心中对场所的认同,从而衍生地方感。”作者以深入的实地研究切入,又回归生活的视角总结了“神圣空间性”包含的人文内涵,表达了作者在研究之余的人文关怀,突出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