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上午10点,上海师范大学8188cc威尼斯特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红杰博士来访威尼斯官网,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了“陆华柏音乐沙龙”第四期活动。本期沙龙的主题为“音乐文献如何翻译?”,来自钢琴系、音乐学系、器乐系等师生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沙龙由康瑞军副院长主持。
在主讲板块,孙红杰博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
一、我们为何要研读外文文献?
孙教授认为,学术语境的日趋国际化需要我们扩展学术视野,更好地掌握特定论题的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对于中国问题往往也有令人敬佩的学术积累,这些学术资源会成为我们研究中的重要辅助。同时,研读外文文献可在多层面获得帮助。
二、为何要翻译外文文献?
孙老师认为,翻译是精读外语文献的最佳途径,了解外国学者写作思路也可使读者受益良多,既“引入新知”,又“开启新思”,有助于领略顶尖学者的学术风范和“生态景观”,继而培育出更多原创性论题。
三、系统化翻译外文经典文献有何特殊意义?
系统化翻译、引进音乐学科的经典外文论著,可以使单个选题之间有更宏观更深层的支撑,也可以更好地兼顾音乐生活和学科建设的多方面需求,也方便读者检索和利用。
随后,孙红杰教授对其担任主编并正在陆续推出的“俄耳甫斯音乐译丛”的基本定位、近期规划、选题规划、当前进展、组织实施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从而使在座师生对近期学术圈热议的保罗·亨利·朗的文集《音乐学与音乐表演》等译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在沙龙的第二板块,在座师生(包括一年级的研究生新生同学)对孙老师讲述的学术议题,展开了热烈的问答和讨论。以下为现场提问实录(Q=question问; A=answer答):
Q1(徐玲老师):如何看待中国音乐文化在西方理论学界研究的现状?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角度也不同,如何让西方学者觉得中国对外国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是比较新颖的?
A1:西方研究中国音乐的学者不是非常多,但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非常多。外国学者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可以向我们提供许多新思路。中国学者在外国读博士因为文化、语言的差异,也往往选择研究西方近代或者与中国相关的问题,纯粹研究西方的音乐问题也是比较少的。目前中国学者对西方成果消化吸收还不够,进行对话能力还需再做提升。
Q2:是否有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人士参与您的研究和丛书翻译工作?
A2:有的。外语专业的译者有一些是从小学习音乐,他们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也会加入到我们的研究当中。
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们展开了一系列讨论。陈永教授认为,目前来说,部分年龄较大的学者在研究中会有掌握外文文献方面的局限性,反而青年学者拥有技术又有创新意识,英语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也需要虚心向青年学者学习鼓励扶持青年学者的发展。
康瑞军教授说,在威尼斯官网开设的《音乐史学概论》研究生课程中,一直倡导和要求让理论专业学生学习翻译外文文献,这样一方面了解国外的中国音乐研究现状,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外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Q3:对于诸如“articulation”这样的音乐专有名词的问题,不同翻译版本有不同的表述,或者不同时代的译本有不一样的理解,对此作为学生,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如何取舍?
A3:译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非常多的版本。使用既有译名要先做考量,翻译不错的术语尽量延续。如果有更好的版本,也可稍作修改。对于错误性的翻译,就要做正确的修改。有的专有名词的的翻译也要根据情境语境进行翻译,不可机械地使用一个翻译。
Q4:如何看待音乐家在中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
A4: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音乐在中国的地位并不低,只是音乐家的地位相对比较低。在西方,音乐家的地位也有所不同,音乐理论家的地位比较高,但是技术类的音乐家地位就比较低。关于这个问题,保罗亨利朗的经典名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以及国内的学者如项阳教授的《山西乐户研究》等著作,都有详细的讨论。
Q5:由于语言、语序的习惯问题,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外文文献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如何提高对外文文献观点的敏锐度?
A:应该大量阅读,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语境,建立一种语感,深入了解相关前沿讨论,才能帮助你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东西。
Q6:如何选择翻译的版本?有无特定的标准,除了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翻译著作,我们表演专业老师在面对新版的专业书籍时,有无选择取舍的一些经验之谈?
A6:这个话题在当下很有紧迫感,在选择翻译书籍的时候尽量选择有高水平审校者把关的作品,有一些翻译作品是英语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翻译的,有很多错误,所以尽量选择有学术把关的书籍。
沙龙最后,威尼斯官网参加此次沙龙活动的威尼斯官网教师与孙红杰教授合影留念。